说来也挺有意思的。前两天我路过一家装修考究的实体店,玻璃橱窗擦得锃亮,可当我掏出手机想查查营业时间时,愣是找不到他们的官方网站。最后在某个本地生活平台的角落里,翻到一条三年前的商户信息——这感觉就像在米其林餐厅门口看到个"本店WiFi密码:12345678"的A4打印纸,瞬间就泄了气。
一、网站不是奢侈品,而是办公必需品
现在还有老板觉得"我们做实体生意的要网站干啥",这话听着就跟"我们卖煎饼的要收银机干啥"一个道理。去年帮朋友的小工作室做咨询,他们主做定制家具,客户多是30-40岁的城市中产。当我发现他们靠微信发产品图、用Excel记订单时,差点没把咖啡喷出来——要知道这些客户下单前平均要查阅6.3个信息源,连买包纸巾都要看测评的年代,你让人家对着九宫格朋友圈照片做几万块的消费决策?
建站成本其实早就不像十年前那么吓人了。记得2015年帮人询价,做个基础展示型网站报价都在五万往上,现在成熟模板三五千就能搞定。不过要提醒的是,千万别被某些"299全包"的广告忽悠,那种建完就失联的服务商,比街边"专业证件快照"还不靠谱。
二、官网的隐藏技能你可能没想到
很多人把网站理解成电子版宣传册,这就小看它了。上个月碰到个做有机农产品的客户,他们的网站有个特别实用的功能:种植基地的实时监控画面。消费者能看见自己预定的那垄菜地长势如何,这招直接让复购率涨了40%。还有个做工业配件的老厂子,在官网放了三维产品拆解动画,海外询盘量翻了两番。
最让我意外的是个社区面包店。他们网站挂着张"今日出品"动态清单,上午十点后显示售罄品项,结果附近白领们养成了早餐时间刷网页的习惯。这种小设计比发传单管用多了,还省下三个兼职人力。
三、移动端体验不是加分项是必答题
有组数据挺吓人的:去年通过手机访问企业网站的比例已经占到78%,但至少三成企业网站的手机端打开速度超过5秒——相当于让客户在虚拟门口排队等电梯。我常做个小测试:用4G网络打开客户网站,如果加载时够我念完"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",这项目基本就要推倒重来。
还有个反常识的发现:现在中老年用户比年轻人更依赖手机浏览器直接输入网址。上周去亲戚家吃饭,六十多岁的姑父熟练地打开某农机网站比价,还抱怨说"有些网站字小得要用放大镜看"。所以响应式设计不是技术问题,是商业常识。
四、内容维护比建站更考验耐心
见过太多花大钱建站然后摆烂的案例了。就像买了个顶级鱼缸却从来不换水,最后客户看到的是漂浮着"2018年度优秀企业"死鱼。有个做母婴用品的客户很有意思,他们每周三固定更新"育儿实验室"专栏,实测不同场景下的产品表现。有期测试婴儿车避震性能的视频,在没做付费推广的情况下自然传播了七万多次。
维护不一定非要高大上。认识个汽修厂老板,每天下班前花十分钟上传当天维修案例的对比图,配上简短的故障分析。半年后他们网站的自然搜索流量成了同行三倍,还有车主拿着网页截图指名要某位技师服务。
五、有些坑还是提前避开为好
1. 域名乱来要命:见过用老板名字拼音加生日的,还有中英文混合带下划线的。这种域名客户记不住事小,被当成钓鱼网站事大。
2. 图库综合征:清一色的西装握手图,配上"追求卓越"的标语,这种网站就像便利店里的预制便当,看着都脸盲。
3. 联系方式捉迷藏:至少两成企业网站要把"联系我们"当复活节彩蛋来找,有次我花了三分钟才在网页源代码里扒出个邮箱。
有回参加行业交流会,听到个精辟比喻:企业网站就像西装里的衬衫领子,不需要镶金戴银,但必须干净挺括。毕竟在这个扫码比握手更常见的年代,你的网站可能就是给潜在客户的第一张名片——总不能让对方在虚拟世界里也闻到你衬衫上的樟脑丸味吧?
(写完检查时突然想到,那些把404错误页做成小游戏或者冷笑话的网站,往往能化解用户 frustration。你看,连报错都能变成品牌记忆点,这才是高手玩法。)